汪汪地瓜園-賴家華
地瓜是台灣傳統農作物,在窮困年代裡養活了許多台灣人,與不少台灣人有情感連結。位於北海岸的金山因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肥沃的大屯火山土壤、陽明山系水源灌溉及東北季風吹拂,種出的地瓜口感綿密香甜,讓金山地瓜遠近馳名。
本在科技業工作的賴家華與弟妹,是金山地瓜園的第三代。因為不忍年邁的父母親勞累務農,兄妹毅然決然放棄原本穩定收入的工作,返鄉務農,然而返鄉工作並不容易,一開始面臨收入銳減,仍須打工賺錢。也遇過地瓜產量歉收、產品無法生產等艱難的日子。後來慢慢轉型為以地瓜為主題的體驗農園,在產季時讓遊客親手體驗採收地瓜的樂趣。非產季時,透過課程設計,讓遊客認識地瓜同時體驗如何種植地瓜。還有最受歡迎的控窯體驗,從自己清洗食材、堆窯、生火、蓋窯後,讓重溫兒時的記憶及寫下生命中重要的回憶。除了實際體驗之外,還成立了「地瓜園故事館」,成為販售伴手禮、辦活動及食農教育的空間。
而在他逐漸站穩脚步後,他也看到地方其它返鄉青年單打獨鬥的辛苦,因此成立「北海創生-青年知識論壇」,集結在金山打拼的青年們,透過論壇中的經驗分享、個案討論、輔導課程等,共同解決在創業這條路上所遇到的困境。更於2021年10月建立「金山漫遊」平台,希望透過地方創生,將金山特有的人、文、地、景、產傳遞出去,創造100個來到金山的理由,讓金山的美麗地、產、人能夠被更多人看見。
資料來源:「汪汪地瓜園」網站、「金山漫遊」網站
寧靜海香草園-王御庭
「寧靜海香草園」老闆王御庭,原是製鞋商人,從沒想過會轉換大跑道走上農路,這個戲劇性的轉折,是因母親癌逝,人生陷入低潮,直到某次散心到花市意外接觸到香草植物,想起媽媽生前就喜歡種些花花草草,香草就像是與母親的連結,因此毅然決然投入香草種植研究。
最初在北投租了一塊土地種香草,因為還沒有辭去鞋業的工作,每天就是上班前到田裡澆水,除了澆水,其餘的就聽天由命,卻沒想到連肥料都沒施過的香草,竟然生長的相當好!首次種植就得到不錯的收成量。獲得信心的他,因此換到三重租一片更大片的耕地,第二塊土地種植也相當成功,於是他終於下定決心離開製鞋業,選擇到北海岸金山區跳石土地上,專心的務農,走上療癒產業這條道路。
但好景不常,接連著兩次的大雨天災,將已經種起來的香草作物全都跟著土壤夾帶著豐富的雨水流向大海,所苦心經營與種植的一切化為烏有。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記取失敗重新來過,漸漸穩定收成。此外,也開始與在地連結,種植有機蔬果送進在地的小學、加入新北青農聯誼會交流種植技術、獲選百大青農。
近年來他還有感於金山知名的跳石芋頭種植面積銳減,開始復育跳石芋頭耕地,開發了跳石芋頭削皮切塊的商品販售模式,深受家庭主婦的青睞。香草園作物品項逐年豐富,活動內容也趨向多元。可以做香草PIZZA、茶包、精油與採芋頭等食農教育體驗課程。
資料來源:「金山漫遊」網站
遠足生態農場-陳婉婷
農場主人陳琬婷,大學就讀屏科大農園系,畢業後,習慣了屏東地廣人不多的她,原本還想要留在屏東務農,不過媽媽一直都希望家鄉金山能夠振興發展起來,因此也向她建議,既然都要從事農業,不如回去整理金山老家那片五公頃多的荒地,自己經營管理,而金山恰好也與屏東地廣人不多特質相近,因此她決定返鄉生活。
雖然具有農業專業的背景,但是要開墾荒地,也是充滿各種挑戰,努力許久,終於迎來第一批地瓜收成的季節,滿心期待豐收,卻發現地瓜只剩不到原本栽種苗種的3成。原來,在這座荒廢已久的山谷中,棲息許多的野生動物,山豬、山羌在夜晚裡出沒覓食,原本準備收成的地瓜,成為了野生動物的大餐…
雖然首次的種植收成不如預期,但想起記憶中因為久病而不常顯露笑容的阿嬤,卻在第一次進到農場時笑得非常開心,阿嬤的笑容讓她有了堅持下去的力量。
在某日忙完農務後,她在農舍工具間聽見頭上天花板有些聲響,抬頭一看,赫然發現農舍屋頂上居然棲息著200隻蝙蝠!聯繫了台灣蝙蝠學會來到農場調查,發現棲息在農場的蝙蝠,是農業除蟲的好幫手-台灣葉鼻蝠。
一般人在自家發現蹤跡,可能會選擇將他們趕走,而他們就必須再去找尋其他棲地。但本來就想從事友善環境生態種植的陳琬婷,已經決定要為葉鼻蝠維護棲地、與之共存,但是要維護棲地哪有這麼容易?
於是農忙之餘,她開始學習蝙蝠的相關知識,加入學會,瞭解蝙蝠的習性,也決定讓蝙蝠繼續「留宿」在農場。
為了保護蝙蝠的棲地,她重新整建農舍,但是蝙蝠的作息「日夜顛倒」,白天在農舍中休息,晚上出門覓食,於是她們決定在夜間點起燈整修農舍。花了三年的努力,農場終於有了初步的雛型。
2018年開始推廣食農教育,導入蝙蝠生態介紹及親子DIY活動,包含了小農夫體驗、撿雞蛋與DIY雞蛋糕等,讓農場的訪客對這片土地的自然生態從認識、了解,進而認同,一起守護,將保護環境的理念,一步一步向下扎根。
資料來源:「金山漫遊」網站
牽罟漁業-許修逸
牽罟(臺灣話:khan-koo;英語:Taiwanese Beach Seine),亦即曳地網,為先民最早發明的網具,也是臺灣古老的捕魚方式之一。現今的臺灣各地用以舉辦方式,來展現團隊合作之精神。利用魚群最密集靠岸的時候,以一艘舢舨將由曳地網撒到海裡,而曳地網的兩端則固定在岸邊,魚群被圍住後,再由岸上數十人協力將魚網拉上岸。早期,每當魚汛來臨時,沿海的居民分派人手,全天候守在海邊,當發現魚群出沒時,居民以竹筏或舢舨立即出海,並撒網沿海繞一大圈來包抄魚群,將近海魚類都收進網內,留在岸上的人便腰纏短繩,等舢舨驅趕到魚群入網後,岸邊的人們合力拉繩,將漁網往岸上拉,凡是參與的人皆能分到一些漁獲。
俗語說:寧可允人山上一頭豬,也不應人水裡一尾魚,這代表著漁獲百分百靠天吃飯!並無法保證收獲,在忙碌了大半天後,漁獲不佳時,將加贈每人一盒小捲!讓每位參與的朋友都不會空手而歸!
資料來源:「金山漫遊」網站
富品家-李東展
位於金山的富品家販售「紅龜粿」、「蘿蔔糕」、「年糕」等米食商品超過40年,一直以來都是以傳統的市場攤商經營模式在販售商品,直到十多年前第二代老闆李東展因不捨父母年邁返鄉繼承家業,但一開始父母親並不認同,母親更失落說,「早知你要做粿,何必栽培你念研究所」。
原本從事廣告業的他,加上還有資訊專業,為了讓大眾對傳統的米食專賣店可以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於是開始著手設計自家的品牌,並且加入線上販售的經營模式,從此也讓富品家產品有了新的面貌。
像是包裝設計、產品樣貌的改變,都相當吸引年輕族群目光,也讓傳統米食更容易打入年輕人的飲食市場。其中最令人驚豔的,就是改變了傳統紅龜粿份量大、一塊吃下去就很飽的形象,開發出小巧可愛的小紅龜。應用了天然食材的原色,為粿來增添色彩,製作出地瓜黃、地瓜紫的粿皮,結合金山在地農特產品,也讓顛覆印象中不是紅就是青草色的粿,吸引年輕人目光。另外富品家還給了這群以小紅龜為首,五顏六色的粿們一個很新穎的名字「米果子」,成功改變大眾對於粿的既有想像。
另外現在大眾的飲食習慣跟著改變。以往餐餐都要吃到米,轉變至今可能一整週吃不到一碗飯,這樣的改變造成台灣稻米耕地越來越小,還有許多富有深厚文化意涵的傳統產業與美食也漸漸式微。為了推廣米食文化,他開發了「手作粿食小紅龜」課程,引人入勝的介紹從古傳承至今,做粿的由來與代表意涵,最不同的是,還帶入了節氣與農曆節日的認識教學。
而體驗活動中準備了各式各樣的圖騰粿印,應用不同的粿印製作出的粿,也擁有不同的象徵與涵義,還有小朋友最喜歡的動物造型粿模,搭配不同顏色的粿皮來創作,有很多的小朋友甚至都是在DIY中第一次吃到粿,帶著懷疑的表情小口試吃,而後發亮著雙眸跟父母搶食,是每一場活動都會發生的趣事。希望民眾不只吃到健康美味的粿,也因此更認識米食文化並找回粿食的味覺與樂趣。
資料來源:「金山漫遊」網站
坵隱農場-王廷宏
農場主人王廷宏,在金山大家都稱呼他為蚯蚓或是蚯蚓老師,不過他可不是土生土長的金山人,更不是一開始就在養蚯蚓。原本在知名酒廠工作,卻因為工作繁忙與女兒們關係日漸疏離,為了和家人有多一點相處時間,決定與老婆一起創業,擁有更多彈性的時間陪伴家人。
具有微生物專業背景,因為工作研究發現原本視為廢棄物的麥芽渣,卻能作為蚯蚓的飼料並產出具肥料功能的蚯蚓糞。利用蚯蚓吃食農業廢棄物,產出高品質的蚯蚓糞,可使用在雞隻養殖墊床、蔬果種植。可作為天然環保的有機肥料。
雖然具有專業背景,但創業過程仍是相當艱辛,從蚯蚓的品種、適應的濕度與溫度,還有餵食的食物選擇,都是經過多次嘗試才成功。此外,為了得到友善環境的蚓糞,當然也要讓蚯蚓吃下友善種植的蔬果,如此產生的蚓糞也才能友善大地,因此向金山在地友善種植的農友,購買賣相不好或被蟲咬等滯銷的地瓜與作物回來作為蚯蚓的食物,逐漸的越來越上手,產出的蚓糞量有所成長、也趨於穩定。
除了作為天然的肥料,蚯蚓糞還可以除臭,而除臭他第一個聯想的就是可以拿來養雞,因此他開啟了一個實驗,將蚯蚓糞鋪在雞舍地面,讓蛋雞在蚯蚓糞打造的地舖上活動、休息、吃蚯蚓與蚯蚓糞,最終實驗結果證實,真的少了難聞的氣味,還意外的讓蛋雞所產下的雞蛋品質更好,也因為蚯蚓能分解蔬果跟雞產生的廢棄物,是整座農場幾乎沒有有機廢棄物。
解決了蚯蚓養殖的技術問題後,他發現多數民眾不認識蚯蚓土好處,且受限於法,不能以肥料的身分來販售,只好以蚯蚓糞的名稱來販賣。但是大眾並不了解蚯蚓糞的好處,於是他自己透過去擺市集、去各學校當講師推廣。希望民眾都能認識這個地底下默默付出的好生物。
資料來源:「金山漫遊」網站
芋圓王-李昰宗
>金山芋圓王的創立,不少人都以為,一定跟金山三寶「地瓜、芋頭、茭白筍」中的跳石芋頭有很大的關聯,但其實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起初剛回到家鄉金山的李昰宗,就是因為愛吃芋圓而創立芋圓王,完全沒想到可以使用金山土生土長的跳石芋頭,隨著返鄉創業經過八年的時間,逐漸與在地有連結,發現金山農業人口老化,跳石芋頭越來越少人願意種植,因此近年來嘗試開發『跳石芋頭芋圓』,雖然成本提高,但口感與香氣也都有所提升,也刺激跳石芋頭的耕地復興,讓金山特色農產持續存在。
也因為與在地的連結漸深,金山芋圓王開始使用在地的農產品,像是金山地瓜、跳石芋頭作為原物料,甚至與在地的品牌、商家聯名,像是跟金山女孩女孩工作室共同合作開發新產品『芋芋瑪德蓮』,以及在海邊有販賣茶品的金山芋圓王據點,使用金山箴品茶研的茶葉,創造共好的商業目標。
此外,為了要讓芋圓也能成為甜湯中的主角,還規劃芋圓手作體驗課程,讓喜愛吃芋圓的民眾親手挑戰製作芋圓與地瓜圓。透過手作體驗,李昰宗希望能夠顛覆大眾對於芋圓只是配料印象,體會金山芋圓王所製作出的每一顆真材實料芋圓,是需要經過多少的耐心與堅持。而金山芋圓王秉持著這份堅持一路走過了八年的時光,未來也還會持續純手工的製作下去,透過每一顆真材實料的芋圓,傳遞金山最有溫度的好滋味。
資料來源:「金山漫遊」網站
中角灣衝浪基地-傅君然
一棟美麗的白色建築,迎風傲然矗立灣邊,與海洋形成一幅具有地標意義的獨立美景,這是2019年成立的『中角灣國際衝浪基地』。面向灣口,視野遼闊,有著絕佳的地理位置,衝浪、觀星、賞船,提供了遊玩放鬆、輕食飲品、刺激趣味等豐富的旅遊體驗,同時以培育台灣國際衝浪選手為目標,向前邁進。有著具備多年經驗的教練,專業熱情的衝浪教學與SUP立槳等課程規劃,是全台灣衝浪首選,中角灣的海浪,依著潮汐變化,時而平靜,時而瘋狂,灣口內凹的獨特沙岸地形,當北風吹起,一波波精采絕倫的高浪,一次次起伏高低的翻騰,都等著超越自我的好手來挑戰!更適合親子衝浪闔家出遊,歡迎個人及團體預約,來一段迎風,追浪的夏日美好記憶。
中心旁木棧道是萬金自行車道的起點,衝完浪,你也可以悠閒地騎著腳踏車,或散步,讓海風輕拂,涼爽宜人,木棧道隨地形而彎曲,沙地高低起伏,沿途細數海岸特有生態植物,天人菊綻放的美景,是中角灣特有的「人間秘境」。
日出耀眼,日落動人,只在中角灣。白天可遠眺金山八景之一猶如夫妻石的「燭臺雙嶼」,背倚觀音美人山,到了夜晚,海面靜靜地,只有漁船與星光點點輝映,像在相互輕訴對話,給你最溫柔浪漫的想像。在這裡,你可以悠閒地待上一整天,因為,每一個時刻,每一個角落,都有著不同的面貌與美,值得細細品味,慢慢生活出屬於你的特別滋味。
資料來源:「金山漫遊」網站
富吉268號蹦火漁船-簡士凱
金山傳統捕魚「蹦火仔」,是具有百年歷史的漁業技法,持火把誘捕有趨光性的青鱗魚群,演變至今是一艘船上以7到8人為一組,利用磺石加水所產生的氣體「乙炔」經點燃「蹦」聲成為火炬,讓青鱗魚受光吸引紛紛跳出水面之際,再以叉手網進行撈捕。
目前全世界還在作業的火把漁業僅剩金山的蹦火船,不僅有漁獲經濟價值,也具傳統捕漁技藝的文化價值。2015年已列新北市無形文化資產保護。
富吉268號蹦火漁船船長簡士凱,起初是協助「火長」控制乙炔氣體的工作,後來「火長」因為健康因素退休,才接手「富吉268號」蹦火船「火長」職務。但因海洋生態的枯竭及2016年「德翔台北輪」在石門外海擱淺漏油汙染影響,直到2021年仍無法恢復過往漁獲量。
但他仍堅持使命,不僅召集志同道合的漁民朋友成立合作社,開發在地特色漁產品,與觀光業者合作觀光漁業。此外,也前往北海岸地區的小學,與學生們分享蹦火漁業作業方式,加深在地學子對蹦火漁業文化的認識,希望讓蹦火漁業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金包里慈護宮-游忠義
位於金山的慈護宮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是金山信仰中心,與金山歷史發展息息相關。正殿主祀原先隨先民渡海來台的「開基媽祖」。早年海象報告不如現代進步,漁民只能靠經驗判斷是否出海,相傳1796年間,漁船出海捕魚卻遇到大風雨而迷航,依靠遠方紅光才順利返航,漁民感謝媽祖庇祐,極力想找出媽祖在哪裡,終於在農曆四月十六日這天,發現原本在海平面下的野柳海蝕洞內,找到一尊約8吋的媽祖神像,原想捐獻地建廟祭祀,然媽祖託夢示意「想到金包里大廟與開基媽祖共祀」,於是1809年慈護宮落成後,迎奉至金山慈護宮,並尊稱為二媽。
又因大媽十八寸高,二媽約八寸高,於是廟方重塑一尊較大尊的二媽神像,再把原來八寸高的二媽放入新塑大型二媽神像肚內,成為全台罕見「媽祖肚中有媽祖」的媽祖神尊。
每年農曆四月十五、十六日會舉辦媽祖遶境與二媽回娘家盛典。四月十六日北海岸最大退潮時,平時被海水淹沒的海蝕洞會露出水面,上千信徒們會由金山徒步恭請二媽回野柳海蝕洞作客。「二媽回野柳海蝕洞作客」是全台唯一配合年度最大退潮而舉辦的海岸遶境慶典。也因真實反映地方宗教與庶民文化特色,也於2018年公告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
除了對於廟宇文化資產的重視與修護,在社區的長者照護上也不遺餘力,幾年前在游忠義董事長全力支持下,曾碧霞秘書長將聖母大樓打造成「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每周一至五的上下午安排各式課程,中午提供美味共餐,照顧了上百位社區長者。因應只有一名專職人力的不足而成立了志願服務隊,「讓長者照顧長者」,這些大哥大姊們每天忙得元氣充滿活力。長年績效斐然,獲新北市社會局邀請參與衛福部的創新提案,請青農協助在頂樓建置水耕蔬菜園,以「媽祖的空中菜園」得到核定通過的肯定。
在建置菜園後,長輩們除了共學共餐之餘,也學習共同照顧菜園,預計未來收成後不僅共餐時能加菜,也預計在廟埕舉辦「媽祖菜市集」,賣菜所得收益將成立「媽祖菜基金」,用於援助弱勢兒童及家庭,讓長者及媽祖的愛心能幫助到更多需要的人。
資料來源:金包里慈護宮臉書
谷芳有機茶園-李昌峻
最幸福的就是全家人可以在一起做對的事,為友善土地、守護地球而努力。
谷芳有機百年茶園源自1871清朝同治十年、六代傳承152年,有機野放的茶園管理、乾淨專業的製程、全程不落地加工生產、茶葉品質堅持做到最好,不使用任何農藥、化學肥料、除草劑、生長激素、無鄰園污染、無添加香精,茶湯金褐透亮、口感細緻不凡、丹寧如絲、茶氣甜韻久而不化,稀有原木氣息、天然花果蜜香風味。
目前由李昌峻、洪佳玉夫妻倆與三個孩子們一同經營,原在都市工作的夫妻倆,希望能讓小孩在大自然中健康成長,同時也能照顧父母,於是回到三峽繼承茶園。由於從小就家中茶園幫忙,李昌峻比起其他回家接班的青農更快上手,也獲得炒茶、製茶的比賽肯定,但接手茶園十年後,因為多次食安風暴,以及自己父親多年前因赤腳踩過剛噴灑巴拉刈的農地而產生的雙腳病變,於是他們決定從慣行轉成有機耕種。
但轉型之初收成大減,三年來虧損200萬,但在全家人相互扶持下,渡過了層層難關,茶園環境慢慢變好了,收成也逐漸穩定,也通過慈心有機驗證、國際食品安全ISO22000、HACCP、綠色保育標章驗證,更是全臺灣第一間合法有機農產品初級加工場。
資料來源:谷芳有機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