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地方創生

什麼是地方創生?

地方創生的地方創生來自於行政院2019年正式推動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是由國家發展委員會與地方創生會報主導及決策,中央各部會協助地方政府擬定計畫與提案。計畫奠基於台灣過去推動「社區總體營造」、「青年、青農返鄉計畫」政策成果,以跨縣市地方、區域生活圈為單位,將在地團體、青年與合作社為主力,媒合企業、教育研究機構、地方資源,共創與挖掘在地特色,發展能永續經營的地方產業,創造地(地方)、產(產業)、人(人口)三個不同面向的再生,而政府於其中則是擔任了建立資源整合平台與扶植的角色。

為什麼要推動地方創生?

現在的台灣面臨低生育率,導致總人口數減少、高齡化與青壯年人口過度集中都市的問題,使得城鄉間的產業、人口結構產生失衡的現象。過於稀少的人口使得地方原有的學校、醫院、郵局、商店等公共設施消失,此外,青壯年集中都會、老年人口留在鄉鎮的問題,也會讓地方傳統文化、技藝因無後繼而消失,最終導致「地方消失」的可能。

為了要找回地方成長的活力,減少人口外移、解決城鄉發展不均等問題,地方創生概念由此而生,而推動計畫的國發會則是擔任建立平台與整合資源的角色。


地方創生從何而來?

地方創生的概念源自日本2014年由內閣政府的「城鎮、人、工作創生本部」推動的〈地方創生法案〉、〈地域再生法改正案〉與相關創生案例。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主要是因應日本國內總人口漸少、東京人口過度集中、城鄉發展不均等問題而生,政府的做法為提撥預算補助、鼓勵地方自治團體發展新興產業或是發展既有文化與事業,以增加地方工作機會、提升城鄉人口流動、活化衰退聚落。而台灣與日本的不同在於台灣各鄉鎮距離近,將以鄰近鄉鎮集結成生活圈,做為地方創生單位。

台灣地生創生具體策略是什麼?

台灣地方創生以過去數十年來所凝聚的社區意識為基石,將企業投資故鄉、整合部會創生資源、社會參與、科技導入、品牌建立5個策略面向導入。

由政府媒介企業認養、專戶投資,配合稅賦、土地使用與觀光法規調整,吸引企業以資源及技術協助地方創生事業,並整合文化部、農委會、交通部、經濟部等部會資源政策,以投資代表補助直接提升產業或間接提升鄉鎮機能、建立分析資料庫,鼓勵及媒合地方政府、社團、產學界等不同專業機構共同參與創生事業,並加入雲端、大數據、物聯網、行動支付等科技進入產業,確立地方產業發展,以行銷的概念發展其獨特性與核心價值,建立具識別性的地方品牌。


地方創生與社區總體營造、農村再生有什麼不同? 

台灣的地生創生是在過去社區總體營造與農村再生的基礎上開展,其核心是要解決鄉村人口流失問題,關注的地理範圍不只是社區,而是擴大到連接鄰近鄉鎮的地方生活圈,連結彼此資源。

從教育、生產、環境保護、文化資源、產業等各個角度共創地方年輕人口返鄉或移居就業與生活的機會,同時引入企業投資與品牌經營的概念,不再要求既有的高齡農村人口在忙於生計之餘還要經營生態環境與觀光事業,而是整合更多外部資源與青壯年人口以投資方式經營地方,促使三方包括產業發展、人力延續、地方品牌面向共同成就地方永續發展的動能。


目前有哪些地方適用地方創生計畫? 

目前台灣已有134處鄉鎮被設定為地方創生優先推行區域,包括(一)農山漁村地區共62處,多分佈於西南半部沿海村落,以輔導青壯年返鄉創業,增加就業人口,以活化既有鄉鎮資源為主要目的,如新北平溪、雲林古坑、嘉義布袋等地區;(二)中介城市共24處,主要以位於都會與農山村之間區域,擁有學校、診所、地方機關等基礎建設的中介城市,以活化舊街區,提升產業動能為主要目的,代表地區包括臺中后里、南投竹山、高雄大樹區域等;(三)原鄉地區共48處,多分佈台灣山區、東部、土地發展限制多的區域,除須創造就業機會、發展產業外,也須強化區域內的公共服務設施,像是新竹尖石、台東大武、屏東泰武等區域。

資料來源:遠見雜誌(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