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醒:為協助參賽者尋找拍攝主角,本競賽提供「地方創生工作者資料庫」作為參考。亦歡迎參賽者主動挖掘感興趣的地方創生工作者,對象不限於資料庫所列名單,鼓勵大家深入地方、發現更多動人的故事。誠摯建議各位拍攝團隊,在投件前主動聯繫感興趣的創生工作者,不僅展現對對方的尊重,也有助於了解對方是否方便接受訪談及後續拍攝安排。提前互動與溝通,或許還能為你的創作帶來更多靈感與可能!

基隆市

海育資訊有限公司
多卡思文化有限公司
飛海手作工作室
媽媽樂工作室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語雨文化工作室
呈軒庭苑工作室(山水草間)
地衣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台灣老城水岸文化協會
浮米海洋戶外工作室(浮米藍圖)
基隆市中山區和平社區發展協會
基隆市暖暖區碇內社區發展協會
蔚藍體驗工作室(雨都漫步)
禾雨露製作企業社
委託行街區股份有限公司
基隆市水巷內產業發展協會

海育資訊有限公司

25022
25023

以八斗子漁村文化為核心,團隊熱衷分享在地的人、事、地、物,積極推動結合在地故事的「食魚教育」。透過船長帶路的海洋體驗、漁村媽媽的私房料理,帶領大家重新認識漁村生活與海洋的深刻連結。

我們相信,漁村媽媽的料理不只是美味,更是蘊含生活智慧與情感記憶的文化傳承。從認識魚種、了解捕撈方式,進而成為一道道端上餐桌的魚料理,每一口都是對海洋的尊重與對土地的情感。透過體驗與分享,我們讓漁村的日常成為大家的共同記憶,也讓海味回到每個人的生活中。

據點位於「八斗有魚」,在這裡不僅講述漁村的故事,也會讓遊客親自參與,實際動手作出創意海味料理,像是小卷披薩、小卷水餃、四破魚餛飩等,融合在地食材與創意巧思,讓參與者在「吃中學、學中玩」之中,體會海洋、文化與生活的美好交織。

資料來源: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推薦

多卡思文化有限公司

團隊照
蕨類採集工作坊-1

我們是一群學有專精的文化藝術行政工作者,嘗試將熟悉的藝術創作,轉換為陪伴社區的能量。期望藉由團隊的專業經驗與實踐能量,開創以藝術活化社區的實驗計畫。

團隊與「太平山城藝棧」共同建立基地,進駐基隆碼頭西岸罾仔寮社區將屆五年,以駐點經營、藝術介入社區的實驗性方法,邀請社區共創。經由盤點地方資源,挖掘地方歷史,邀請藝術家進駐創作,舉辦講座、工作坊、走讀、展演等多元活化模式,以藝術活動活化社區閒置空間,從體驗經濟出發,以藝術共創致力於地方行銷創生體驗。

為探索下一階段的可能性,於山腳下創立「路角蕨概念店」,以社區常見的「蕨類植物」作為文化象徵,開啟以植物與藝術為軸心的地方創生行動。從蕨類出發,我們結合社區參與以及文化行銷,發展出以下核心實踐方向:

1.開創以蕨類為地方符號的文化經濟,提升山城社區的自明性。
2.發展連結蕨類愛好者的網絡節點,帶動另類商機與地方行銷。
3.以策展概念開發主題商品,以課程、工作坊來創造創生體驗。

透過這些活動,成功地提升週邊店家的環境意識、藝術創作與文化認同,並為蕨類植物的推廣與在地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資料來源: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推薦

飛海手作工作室

瑪陵國小上課-17_0
訪談當天

飛海手作工作室是瑪西社區新興的文創品牌,也是這片山林中,第一個以創意設計回應地方文化與產業發展的實踐者,長期致力於地方創生與永續資源的推廣。飛海手作秉持著資源永續利用的精神,走進社區,與居民並肩思考如何讓地方故事被看見、被傳承,也被喜愛。

瑪西社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與歷史資源,尤其是綠竹筍與早年的礦業文化,構成了此地獨特的生活記憶。飛海手作將這些素材轉譯為具美感與溫度的創意商品,例如以鮮甜爽脆的綠竹筍為主角,設計伴手禮組,將山城的好滋味帶進城市餐桌;也重新詮釋昔日礦工日常,推出礦工便當,以食物喚醒一段段關於勞動與土地的記憶。

除了農食產品,飛海手作更進一步與社區共同開發文化紀念品—「瑪西小礦車」,以在地樟木打造,象徵著過去礦業的歷史軌跡,也是一份可帶回家的瑪西風景。產品設計不僅承載著文化,也展現對土地的敬意與想像。

飛海手作工作室不僅是一間工作坊,更是一個為地方創造未來可能性的實驗基地。在這裡,文化、設計與社區日常緊密交織,也讓「地方創生」不再只是口號,而是一步一腳印的實踐與陪伴。

資料來源: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

飛海手作園地臉書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推薦

媽媽樂工作室

團隊合照
0615藝文體驗工作坊-北加州街舞教學工作坊

媽媽樂工作室於民國109年成立,並進駐於惠隆大樓。團隊前身為基隆市嘻哈文化推廣協會,依循美國嘻哈文化的精神,著重在地青年培力、藝術創作及社區關懷,辦理各式青年活動,如:市集、策展、音樂派對、教育實驗劇場或街舞賽事。進駐惠隆大樓後,便針對惠隆市場商圈田野調查,並於110年透過地方政府提供的社區營造、青年投入創業以及公共服務補助計畫,將在地文史故事利用社群平台進行推廣,並結合地方文史導覽、藝文策展與街舞活動,讓惠隆市場能夠吸引更多人流。

媽媽樂團隊計畫在近年逐漸沒落的傳統市場空間,透過不同的行動及媒介,試圖將市場的歷史與空間介紹給更廣泛的大眾,讓人潮重新回流市場,希望與在地攤商共同想像關於社區的更多可能性。

於113年入選基隆市政府地方創生團隊補助計畫,透過計畫延續團隊過去積累的線上與線下社群、市場人脈及文史資料,並重新包裝成為實際的文史故事、短影片、工作坊、藝術創作、文藝產品、空間營造想像及展演等活動。

階段性目標在於凝聚攤商對於市場空間發展與想像的共識,以及挖掘市場空間的形象與潛力並進一步宣傳,再藉由團隊經營的酒吧來吸引更多在地青年關注此場域,及其延伸的公共議題做為探究,期望將市場活化、重新發展為新的在地活動及商業據點。

資料來源: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推薦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一群在地文化、藝術和設計相關的基隆青年,透過「體驗經濟、文創產品、設計服務」作為創意行動主軸,共同構思、推動與實踐,以「藝術共創」成為在地認識、對話和創作。

資料來源: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

星濱山-正濱港町藝術共創臉書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官網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推薦

浮米海洋戶外工作室(浮米藍圖)

因為熱愛海洋,將我們聚集於此,推廣基隆海洋活動!

浮米海洋戶外工作室(浮米藍圖)是由一群熱愛海洋生活的夥伴所組成,2022 年在基隆外木山海域創立浮米海洋戶外工作室,提倡基隆海洋休閒運動。透過更多海洋活動的接觸,認識從事立槳 SUP、自由潛水、水肺潛水、水下攝影、風翼 水翼、衝浪水翼等有專業技能的夥伴,並取得進一步合作機會,將在 2023年於基隆海域導入更豐富的海洋休閒運動。 團隊組成多元,當中有許多不同產業的創業者,分別為:藍圖藝術工作室創辦人、淨音樂設計負責人、女性友善品牌「YOUR SECRET蜜秘褲」創辦人等。團隊成員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中,透過不同產業分析,以創新及多元行銷推廣能力,帶給團隊更為寬廣的視野與未來。 回歸初衷,將大家匯集於此的原因,便是因為共同有著喜歡海洋的心。透過此計畫,以推廣海洋相關活動為目標,讓臺灣這個海島國家的人民,都能更親近海洋、了解海洋,進而開始保護海洋。

資料來源: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

浮米海洋戶外工作室臉書
浮米海洋戶外工作室官網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推薦

基隆市水巷內產業發展協會

基隆市水巷內產業發展協會1

「水+巷=港」「巷內=專業」

基隆市水巷內產業發展協會,於2020年成立,以「貢獻於社會」為目的、產官學界攜手合作為目標,將「傳統產業、人、工作創生法」結合地理特色及歷史人文風情;招募基隆在地產業各領域、具備豐富實戰經驗的專業人才,提供穩定及品質高的企劃及執行力。了解在地產業經營痛點,讓在地居民能發展出適合自身領域的專業,以扶植地方產業發展,提供穩定就業機會;周邊產業整合鼓勵青年回流成為具國際觀品牌、人文價值、傳產技藝、活化土地和發展環教生態旅遊,吸引人口回流基隆,消弭區域發展的落差並能迎向國際。

資料來源: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

基隆市水巷內產業發展協會臉書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推薦

地衣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地衣是真菌和藻類的共生體,是互利共生代表;代表基隆山海與人共生的結合。

地衣整合行銷有限公司在地耘十多年,曾舉辦過上百場走讀、體驗活動,二十五場市集主辦2021-2022執行基隆市政府觀銷處「晒基隆」手繪文旅刊物,2022年受市府青睞代表基隆市政府參加 PATAGOLD 國際旅遊金質獎。台灣文化知識、在地文化價值、青年回鄉倡議都有深度的熱情與動力!

資料來源: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推薦

語雨文化工作室

「雞籠卡米諾Keilang Camino」為語雨文化工作室品牌,Keilang是基隆第一次出現在歐洲地圖上的拼音,而Camino在西班牙指的是「路」的意思,團隊的宗旨是希望可以藉由文化資產的研究及活化,走出地方的一條道路,並透過研究文獻、實地探勘訪查研究等,深入探查基隆文化資產以及人文歷史,以導覽解說、文創商品開發、文資教育活動以及交流分享會等活動,推廣基隆文化資產的特色,目前提供基隆客製化文化歷史以及白米甕砲台遊客服務中心解說服務。

資料來源: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推薦

基隆市中山區和平社區發展協會

高遠新村 (和平里) 為非典型眷村,這裡居民多為築基隆港之高階官員、及其眷屬。很多港區故事待挖掘、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訂製的旗袍。豐富多彩的眷村文化和美食,成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並為社區帶來了許多特色和獨特的美食文化。在這裡,可以品嚐到「獅子頭」、「嗆餅」、「珍珠丸子」等。

預計做的創生方向為

1.交流空間整理 (在地小學堂含社區及旅人平台)

2.平面設計 (視覺美化)

3.文化保存 (影像文字記錄)

4.文化傳遞 (旅行、節氣飲食)

將交流空間整理、文化保存、文化傳遞。透過各種活動和體驗,讓更多人認識高遠新村。

資料來源: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

基隆市中山區和平社區發展協會臉書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推薦

基隆市暖暖區碇內社區發展協會

基隆碇內社區製作特色蔬食產業,設計結合蔬食與手作的「碇內幸福好蔬遊」輕旅行,透過深入環境的走讀,對身處的土地有更多認識與體驗,期能讓更多人認識碇內。協會致力發展多元的社區產業與服務,除了促進在地就業機會,也串聯社區中人與人、人與土地的交流,讓多元族群在社區中找到歸屬,找到自信,找到同伴;並讓碇內社區朝社區自主、服務永續邁進。

資料來源: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

碇內社區發展協會臉書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推薦

禾雨露製作企業社

禾雨露製作企業社前身為基隆八斗子漁村二十多年的成衣廠,2020年接手轉型專製ESG環保特瓶紗服裝品牌的代工製造,2021與基隆農場合作契機,有感基隆山區淡蘭古道中路的大菁藍草種植的過往歷史背景與藍染文化甚少為人知,而自身從小為海邊長大的基隆回鄉青年,故以“山海慢生活的日常”為意涵,獨力再衍生「禾雨露-山海潮野色」植物染布衣支線,目前工廠為一群專業職人的海邊裁縫師,擁有三十多年經驗,同事情感二十餘年,是一群可愛的在地漁村媽媽,爾後一同將山產的植物取材與海邊的創作結合成山海潮,共同以心之所向,產出富有溫度底蘊的基隆植物染布衣品牌。 

創生方向:

禾雨露製作企業社位屬八斗子漁村二處,投入活化漁村的契機,感謝基隆市政府2023尋找基隆DNA 地方創生團隊徵選計畫,能以魚寮的文化轉譯,去研製推出漬味八斗-打造魚寮在地品牌「八斗漬」,藉由八斗子漁寮文化,把魚煮熟、鹽醃或是曬乾做成魚乾、鹹魚等概念,將節氣食材融合,設計出山海風味的八斗漬產品。用體驗魚寮文化、漬物飲食的食魚教室、山海野色的八斗漬商品。讓年輕世代透過高質感的八斗漬品牌,了解漁村職人的精神。同負責人的另一營業單位並標租下基隆情人湖公園遊客中心服務站打造「敲山生」,將進行綠色文創經濟體的整合串聯,建構療癒體驗場域,有植物染與基隆農廢的綠工藝推廣與生態綠飲食等融合的永續基地,希望一起攜手在地青銀共創,完整山海潮之「山海慢生活的日常」的基隆共好。

資料來源: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推薦

委託行街區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50年到70年,因特殊的政治氛圍,舶來品進口困難,導致全民瘋洋貨,是委託行最輝煌的年代。當時在孝一路、孝二路、忠三路和忠四路一帶,就有兩百多家的委託行。直到民國80年左右,開放自由觀光,又於民國91年加入WTO,大型進口商及品牌代理商的出現,大型商場百貨行業興起,輝煌一時的委託行商圈逐漸沒落。

委託行街區股份有限公司為了讓更多人能了解基隆委託行的歷史文化,透過各種文化創新活動,如:定期進行社區營造、地方創生和深度走讀活動,將曾經的繁榮光景,告訴每一個來基隆走訪的旅人,屬於委託行巷弄內的美好故事。

向外推廣委託行街區的同時,也積極改善、美化街區內環境,配合節慶更換裝飾,辦理各種課程講座,提升環境倫理意識,增強商圈商家現代化資訊層面技術,讓到訪的旅客留下深刻印象。另外也協助文創零售業者或職人工作室進駐委託行街區,發展新興文創產業,為老街注入年輕的活水。為了帶動委託行街區的人流與聲量,積極參與基隆在地的市集活動,或在委託行街區裡自行舉辦市集活動,發揚委託行街區的在地文化價值,倡議有深度的街區文化。

資料來源: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推薦

台灣老城水岸文化協會

台灣老城水岸文化協會為2019年底成立,組成成員具有跨藝術領域背景。以善用藝術能量,爬梳城市文史,致力於相互鏈結,共享文化資源之平台為宗旨。成立以來即積極以藝術共創思維,串聯台灣各個在地社群、以水岸聚落為基地,力促與在地青年工作者,建構互助與資源共享網絡。

資料來源: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推薦

蔚藍體驗工作室(雨都漫步)

雨都漫步由熱愛基隆的在地青年組成團隊,以「城市散步,深度導覽」建立交流平台,串聯地方、產業、文史與藝術,持續典藏與建構基隆地方學。從五大面向(閃爍、浪潮、魔幻、調味、稜線)出發,多元運用文化遺產,建立基隆人的高度認同,透過在地旅行推動地方創生的實踐。

資料來源: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

雨都漫步官網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推薦

呈軒庭苑工作室(山水草間)

提及暖暖,你或許會想起膾炙人口的歌謠,或是登山愛好者不可或缺的暖東步道。在暖暖這片美麗的山水之間,有一群致力於發掘地方故事與特色的團隊,他們以小旅行的形式串連起暖暖地區的各個角落,讓暖暖地方創生的創意與設計得以廣泛傳播。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個名為“山水草間”的地方及其創始人。

位於暖暖的“山水草間”,是一片充滿大自然魅力的土地。這裏曾是創始人柯智偉先生的父親種植蔬菜和中草藥的基地。這片土地上,溪流如絲帶般環繞,時常可見一群群臺灣藍鵲在此棲息,充滿了大自然的氣息。

柯智偉先生在大陸工作多年,於2019年年底返回臺灣。他看到父親留下的菜園和中草藥種植基地,決定將其改造為一個融合中草藥花卉生態、手作研習、咖啡簡餐和食農教育的園區。他精心打造了一個充滿田園風格的的空間,這裏不僅提供美味的咖啡和簡單的餐點,還有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中草藥和花卉。

在“山水草間”,人們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神奇力量,沉浸在中草藥的香氣和花海的浪漫之中,還能享受手工研磨咖啡的過程和美食的味蕾享受。這裏的每一個角落都體現了主人的匠心和細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放鬆心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妙場所。

柯智偉先生說:“山水草間”過去是他爸爸的菜園,也是爸爸研究種植中草藥的一個基地。返回故鄉後,他將其打造成一個中草藥花園生態的咖啡廳。這裏提供咖啡簡餐,設有花卉展售區,還有手作研習教室。客戶在品嘗美食的同時,也能購買到五彩斑斕的花卉植物,甚至有機會親自體驗手作的樂趣。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和體驗,他希望“山水草間”能成為一個放鬆心情、享受寧靜,又能增長知識、提升技能的理想之地。

“山水草間”與暖暖相結合?暖暖本身的森林生態非常豐富,擁有全臺灣第一座的民生用水庫和歷史悠久的淨水廠。此外,暖暖還是淡蘭古道中路的起點,而“山水草間”的地理位置恰好是前往中路的必經之地。因此,他們舉辦各種小旅行活動,希望更多人能深入瞭解暖暖。將“山水草間”作為休息站,坐下喝一杯咖啡,細細品味暖暖的詩情畫意,讓心靈在寧靜中得到昇華。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緊湊,身心疲憊成為生活常態。然而,“山水草間”正是體驗慢生活的理想之地。在此,手作活動能讓人心靈沉靜,盡享咖啡之美,打造專屬個人的身心娛樂空間。聆聽東勢溪流水潺潺,雨天時感受雨滴敲擊的節奏,讓疲憊的身心在自然環境中得以放鬆與舒緩。

許多遊客來到這裏,都被小魚池的美景所吸引,心靈瞬間得到寧靜。許多長者也對這裏的花草種植讚不絕口。他們希望來到暖暖的遊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賜和人文關懷,讓旅行成為一次心靈的洗滌和昇華。

“山水草間”,這個名字衍生於柯智偉先生父親的菜園。周邊溪流環繞,時常有臺灣藍鵲群聚,仿佛回到了田野的故鄉。在這裏,你可以體驗到大自然的原始渴望,感受幸福竟然可以如此簡單。

“山水草間”邀請你一起與泥共舞,享受一方山寧水靜。在這裏,你可以品味清茶,感受四季美景,結交知己,度過美好的時光。

這個曾經凝聚家人情感的地方,如今已成為一個共創、共融、共用、共樂、共學的平臺。他們希望攜手找回暖暖的故事,珍惜歲月靜好,用繩結編織美好時光。在快節奏的時代,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小世界。用喜歡的顏色和材料編織出屬於自己的繩結,感受這份來自內心的平靜和美好。在“山水草間”,你可以體驗到手作帶來的驚喜與滿足,感受暖暖在地手作的幸福溫度。一起享受下午茶時光的溫馨與愜意。

資料來源: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

山水草間(阿爸的園仔) 臉書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