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地方創生工作者資料庫

社團法人台灣中城再生文化協會 鈴蘭通散步納涼會
答母發酵工坊
泰好玩獵人體驗營
台中市原民見學勞動合作社
社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
台灣海口腔文化協會
台灣合樸農學市集協會
臺中市農業創生協會
一根蘿蔔
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大安溪部落共同廚房

社團法人台灣中城再生文化協會 鈴蘭通散步納涼會

社團法人台灣中城再生文化協會自 2012 年創立前身「中區再生基地」開始,已在台中舊城區深耕十年,主要目標包括:推動舊城區都市再生,常態性舉辦工作坊、展覽、講座等活動,讓在地人共同討論舊市區再生願景及發展策略;發掘在地故事與文史資料,持續記錄及發表,累積舊城區文化的深度與廣度;促進老屋再生及空間媒合,藉由閒置空間的活化再利用,為衰退的舊市區導入新的活水。

鈴蘭通散步納涼會,則是由我們所發起主辦的城市節慶。鈴蘭通,今中山路,是台中最早以鈴蘭街燈點亮的第一條近代商店街。從2019年起,參照日治和戰後的街區活動,轉譯為現代的鈴蘭通散步納涼會,邀請大家一起在街上漫步,感受悠閒自在的舊城風華。

資料來源:臺中市新聞局

中城再生文化協會臉書
中城再生文化協會官網

主辦單位臺中市政府新聞局推薦

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大安溪部落共同廚房

深耕德瑪汶協會於九二一地震後由部落居民和重建工作者共同成立,後來轉型成推動原鄉產業和社區福利的全國性團體,以推動互助分享的共同照顧及團結經濟機制為協會永續發展的方向。協會秉持「土地是生命,深耕才發芽」的核心價值推動部落發展與人才培力的工作,並設立長期照顧服務機構推展部落共同照顧,推展社區產業發展友善土地耕種。產業盈餘皆回饋給部落,來照顧當地有需要的長者、學童、婦女,培養部落青年並同時傳承泰雅文化。

「德瑪汶」是泰雅語「深耕」的意思。我們期待用部落自己的力量開發泰雅特色產業-工藝品、特色餐點、深度旅遊,以所得回饋給部落,照顧當地有需要的族群-老人、學童、婦女等,一邊培養部落的青年、進行學童的課輔,同時傳承泰雅的文化!

資料來源:臺中市新聞局

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臉書
德瑪汶官網

主辦單位臺中市政府新聞局推薦

答母發酵工坊-田小君

小君是一個活力充沛的婦女,長年在夫家開業的比度咖啡擔任店長職務,因為喝咖啡飲料要配麵包,所以跟著老公一起研發發酵麵包,沒想到一推出大受歡迎,萌生自己創業的想法,他笑說「我愛上神奇的答母,它帶領我進入神奇泡泡的有趣世界」。

小君跟著大安溪左岸的原住民見學體驗,他們號召沿線的部落及店家,陸續推出了「森林秘境見學」、「部落人文見學」;「部落食農見學」,結合了自然、文化、生態、產業,帶領遊客走進部落。認識部落的生活及飲食文化,也利用在地農作,教導大家製作天然的發酵液、利用發酵液製作麵包。而小君就是製作發酵的主要推手,他提到以前小時候最喜歡下課後到yaki ( 奶奶) 廚房的角落,尋找那甜香的滋味-gipu ( 糯米酒釀),尤其在yaki製作糯米酒、醃肉時,總是在腦袋裡充滿著許多的驚嘆號,「我常看著神奇的泡泡出神,因為經過泡泡洗禮過的食物總是變得無比美味。」長大後才知道那神奇的泡泡,就是食物發酵中活菌的產生過程,讓他對發酵食物有種獨特的喜愛。因此,在製作麵包的過程中,改變麵包發酵方式之念頭油然而生。「很多民族都有發酵醃製的傳統,像韓國泡菜、客家的紅糟、福菜等等,那泰雅的獨特的發酵是不是也可以成為一種產業呢?」在yaki的調教下,小君耳濡目染。發酵技術從小開始醞釀,並應用在各式點心中(麵包、糕點與飲品等),讓更多人了解泰雅的答母(Tamun) 文化!

資料來源:臺中市新聞局

TaMun答母森林發酵工坊臉書

主辦單位臺中市政府新聞局推薦

泰好玩獵人體驗營

「泰好玩獵人體驗營」是台中市和平區唯一原住民鄉鎮的泰雅文化產業團隊,隊員都是返鄉青年。從107年創立工坊時只有7名隊員,經過兩年的努力與招募,增加到18名返鄉青年,志同道合,努力復興泰雅文化之外,更有效利用天然資源推廣部落觀光,讓更多的人更能深入部落體驗與尊重不同的文化。

「泰好玩獵人體驗營」設立於台中市和平區松鶴部落,居民大多屬於泰雅族人;松鶴舊名「德芙蘭qalangTbulan」,意思是土壤肥沃水源充沛、好山好水,適合人居住的地方。日治時期稱「久良栖」社,音譯為「古拉斯」,之後因盛產松樹且吸引許多白鷺鷥而改名為「松鶴」。

時至今日,世代快速變遷,造成泰雅文化斷層,如織布技藝、口簧琴工藝、竹編工法等急需青年承襲,基此,在2年前,我們返鄉青年有七位,開始思考回鄉除了工作還能做甚麼?於是彼此達成共識設立泰好玩獵人體驗營,為遊客規劃泰雅故事牆導覽、狩獵模擬射擊、部落闖關、傳統射箭、山林夜間探索、泰雅晚會、原藝品DIY、搗米體驗等多項豐富體驗活動。

資料來源:臺中市新聞局

泰好玩獵人體驗營臉書
泰好玩獵人體驗營官網

主辦單位臺中市政府新聞局推薦

台中市原民見學勞動合作社

以互助和尊重在地部落的既有生態結構下融入部落生活,變成部落生活的參與者,融入當地社區生活情境,展開部落人文、生態與產業的學習與互動的機會,進而與土地進一步的認識與接觸,重拾人與土地的親密感,同時藉由歷史故事與文化傳承和產業活動的結合,凝聚部落共識。

遊程串聯臺中和平區大安溪左岸部落的三叉坑、雙崎、竹林、香川、達觀、桃山部落,以在地文化、生態資源及農產品,發展在地獨特的部落見學活動。大安溪左岸的原民見學體驗,號召大家來體驗部落生活,陸續推出了「森林秘境見學」、「部落人文見學」;近期也推出了「部落食農見學」,結合了自然、文化、生態、產業,帶領遊客走進部落,認識部落的生活及飲食文化。

資料來源:臺中市新聞局

跟著Siliq去旅行臉書
跟著Siliq去旅行官網

主辦單位臺中市政府新聞局推薦

社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

從大安溪這條串連泰雅族北勢群各部落之河出發,我們希望能與「土地和好」(傳統領域與遷移史、友善耕作與飼養)、與「世代和好」(文化傳承、青年空間與傳統屋)、與「經濟和好」(產業帄台、河好市集)最後與「流域和好」(流域串連、部落照顧)。在執行了一年的國發會青年培力工作站之後,續提111年度的計畫,在三個計畫目標:

1.沿線串連設立青年工作站(人才培育與知識分享)
2.青年空間與文化傳承(建立青年在地連結與支持系統)
3.友善土地與產業發展(合作共創與發想事業)之下

提出具體的執行策略重點:
(一)照顧創生:建立共有雞和健走杖產業鍊
(二)文化創生:發展泰雅文化特色的體驗經濟

從部落內部到外部的串連、學習與分享達到:「河好、和好到和解」的願景。

1.醃肉是泰雅傳統的日常食物以泰雅傳統方式,加入鹽巴、山胡椒(馬澳)、米酒、小米醃製,經過數天熟成後完成,烤過後吃起來香脆多汁!
2.香甜柚子皮搭配時令蘿蔔所醃漬而成的柚香蘿蔔,味道清爽解膩。
3.『共有雞』選用中興紅羽1982土雞,肉質細緻、風味佳。土雞從孵化到成雞,由部落年長者、德瑪汶伙伴與部落小農在不同階段合力飼養,建構屬於部落自己的互助照顧模式。
4.用杵和臼搗小米和糯米製成,用氣炸鍋或烤箱烹調,口感Q彈充滿米的香甜味,傳統在祭典或婚禮時輪流搗供族人食用,是泰雅族重要的傳統飲食。

期望在人與土地間,部落與城市間實現共好,我們都是烏度尼岸的一份子。

資料來源:臺中市新聞局

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臉書
德瑪汶官網

主辦單位臺中市政府新聞局推薦

台灣海口腔文化協會

本會為海線青年社會參與的一個平台。將社會想像轉為具體行動,引動居民及社會大眾參與,也協助地方團體推動社區發展工作,爭取內外部資源的運用。從人才培育、辦理青少年兒童及國際青年工作營、地方資源的調查記錄、青銀共創共融、藝術文化推廣、開發地方特色商品、閒置間改造、老屋保存與活化及廢棄物再生等都是青年的社會參與的實作場域。透過與地方組織互助合作和共生,友善人、友善環境、友善社會當中,青年也可以在自己的家鄉生活、成長和自立。

團隊夥伴為地方青年,熱忱、多年參與公共事務且專長領域多元組成工作站之夥伴。其背景有長期參與社區營造11年、地方民俗信仰及文資保存背景9年、視覺傳達設計15年、手做木工及環境教育人員、美術老師、獨立樂團主唱為其計畫成員。夥伴們多年於地方參與、理念、工作及生活經驗,陪伴、推展於致力創生與社會參與之青年。

增加培力青年人口參與及在地就業、增加青年交流平台、強化中年人口技能技藝、落實青銀共榮與在地老化。並以友善環境及在地文化(核心價值)為底蘊,結合地方相關性人口扎根及推廣在地,以作為其發展創新模式之策略,避免未來「政策之後」再次的殞落。故希望在政策利多的「大船入港」之際,以「錨樁計畫」穩固及定著,藉使其永續發展。

計畫目標
1.強化與提升關係人口和地方的連結。
2.地方青(少)年、婦女、老年人口培力與參與。
3.建立地方居民的自信,爭取認同與歸屬感。
4.盤點資源,彙整資料庫建立。
5.擴大機關團體和企業之合作,建立網絡與青年地方就業支持系統。

資料來源:臺中市新聞局

海口腔臉書
海口腔官網

主辦單位臺中市政府新聞局推薦

台灣合樸農學市集協會

自2007年以來,台灣第一個常態性農夫市集「台灣合樸農學市集協會成立,推動「合樸農學市集」投入友善飲食與農業,推動城市與鄉村飲食交流,著力於地方社群關係經營,逐步擴大加深串連的社群,也逐步開始沉澱思考,如何透過現有的城鎮社群凝聚力量。

市區「樹合苑」的成立,則是另一個理想的體現。在合樸夥伴孫崇傑的帶領下,樹合苑耗時一年多,以樸門設計工法、協力造屋的模式出現。在這個老屋改造的綠空間裡,有豆腐坊、雨林咖啡、手作生活小舖、部落e購與廚藝教室,除了熟食小吃,各部落也以此為基地,舉辦體驗活動或固定課程,讓生產者與消費者可以在這裡共食共學,透過日常參與,將非日常的市集,轉化為生活的所在。

與在地生產者、文史工作者合作,透過客家飲食文化梳理,挖掘客家素材傳承、轉譯與輸出,開發益生菌釀造物與復熱料理包,發展商業模式促進東勢飲食文化推廣與傳承,吸引與輔導青壯年留鄉返鄉,發展城鄉共好。

透過臺中城市驛站與東勢在地團隊的夥伴關係,建立資源整合交流平臺,於城市驛站導入資源,在城市裡提供山城觀光、文化資訊、商品銷售據點等,更成為推廣活動與返鄉青年輔導培力的固定場域,引導有志踏入或返鄉東勢的大眾與青年踏出與山城連結的第一步,透過前期資源整合與串聯,挖掘山城客家文化,進行傳承與推廣並連接在地生產者,以山城客家飲食文化為脈絡,開發具商業產值的產品與觀光模式,協助返鄉青年滿足生計需求,找到長久落腳山城的契機。

資料來源:臺中市新聞局

台灣合樸農學市集協會臉書

主辦單位臺中市政府新聞局推薦

臺中市農業創生協會

臺中市農業創生協會雖成立於2019年,但在2010年時,外埔農友於永豐社區自發成立虎腳庄農夫市集,以社區營造方式經營,至今已經營超過12個年頭,接續紅酒馬拉松賽事、月光下紅酒晚宴、外星人麥田圈製作及忘憂谷稻田音樂會等都是由農民與志工所共同籌劃及完成。並在2019年在大甲區成立大甲直売所,服務更多民眾。市集成立緣由為農村再生計畫的實際行動轉化,推動地產地銷與友善生產,強調從農場到餐桌的最短食物里程。

甲安埔農業以小農居多,產品多樣少量,較無法達到經濟運銷規模,適合發展農民直銷站,而直銷站有別於一般農產品銷售管道不同,產品全是由農民自行生產訂價。

成立大甲直賣所乃是勞動部指導,甲安埔地區農業創新加值產業發展計畫,旨在推動生產、生活、生態之新農業,與地方農民合作推廣新鮮看得到的農產品直銷,結合網路直播團購,友善書店取貨站,提供媽媽好幫手的貼心服務,用在地食材與更細膩的貼心服,希望能替當地小農提供多一個產品銷售的管道。

資料來源:臺中市新聞局

臺中市農業創生協會臉書

主辦單位臺中市政府新聞局推薦

一根蘿蔔

在這片土地上,一群充滿活力的山城夥伴們,攜手創立了自己的一根蘿蔔品牌。由林玉娟帶領,結合了10至15位同樣充滿熱情的老少中青,共同利用農閒、工作閑暇時期,製作和銷售菜脯,不僅為自己帶來額外的收入,更加深了彼此間的情感聯繫。他們與一系列友好品牌和組織建立了合作關係,包括東勢阿嬤檸檬乾、銘雄堂有機農場、阿爸的柑橘園、橘梨家、猛男農夫養成計畫、振東柑園、好樂農莊、良田製作、進發果園、安翠梨園、感恩有機農場、二呆農場、就是劉三姊、文正子逸、花果山下。他們甚至與正聲廣播電臺合作,將一棟佈滿歲月痕跡的老屋翻新,賦予它新的生命,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基地;並且在每年的10月至11月在東勢的林業署臺中分署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勢香黑金節,讓有興趣的民眾來參與菜脯的製作。

資料來源:臺中市新聞局

一根蘿蔔臉書

主辦單位臺中市政府新聞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