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寮區

遇見雞母嶺
守護極東-永續發展

雙溪區

遇見雞母嶺-蕭學苑

貢寮遇見雞母嶺1
貢寮遇見雞母嶺2

引子

明知,如果沒有新產業,推估四五十年後,雞母嶺不會有人住,那你為什麼還要復原地景?

第1幕

故事總有個開頭

不記得,也沒有精算從什麼時候開始想要復原水梯田?從起心動念起,至少也有十幾年吧。為方便計算,就從正式復原第一塊水田2013年為第1年,至今已第9個年頭。

話說8年前,深怕繁華城市人們不知道「雞母嶺」,索性以「貢寮」替代,自以為較大名氣的「貢寮」一說出,大家都會知道。卻常常得到「我知道是雲林的麥寮」,經過一番說明是「貢寮海洋音樂祭」的貢寮,核四所在的地方。繞了一大圈,人們還是不知道「雞母嶺」。路不轉我轉,既然貢寮、麥寮、核四搞得大家一頭霧水,乾脆直接說「雞母嶺」,反正知道就知道,沒聽過,再來說明。現在,有很多人知道「雞母嶺」3個字,當初,不就是要讓人知道「雞母嶺」嗎?為何不一開始就說出自己的家鄉名。

第2幕

我們變成唯一

雞母嶺有雞嗎?雞母嶺養雞嗎?為什麼叫雞母嶺?「東北角的山上,有座230年古樸山村,百年前山林雉雞成群,母雉像雞母(閩南語)人們就叫她雞母嶺。」這是雞母嶺自我介紹的台詞。

雞母嶺有4大地景,水梯田、水圳、池塘、穀道(山路、古道)。世代先祖以種稻為生,大約民國76~80年水梯田陸續廢耕,30年來已變成次生林。為找回曾經的雞母嶺地景,老蕭向家人提出復原水梯田想法,阿公說「都已經荒掉十幾年,水圳斷了,水田長滿雜樹、芒草,怎麼可能?」,又很無奈地說「雞母嶺只有鬧飢荒,才會再種田啦」。在當時,還有堂叔種2分地的水稻,他是業餘好玩式捨不得放下,全雞母嶺好像只剩他1人。我們家在2013年也開始復原一塊田種稻,雞母嶺有2戶種稻人家了,無奈我們種稻第2年,堂叔不種,從此,變成我們唯一。

第3幕

迷航在森林中

還沒變成次生林前,在雞母嶺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海,對,就是太陽升起的東邊。然而,荒30年後,樹長得超過人的身高好幾倍,好幾倍,根本找不到縫隙可以穿透樹林。眺望東海180度的山海全景不見,完全不是小時候的雞母嶺水梯田景緻,那個曾經美到破表的雞母嶺消失了。

闖吧!老蕭與弟弟帶著存在手機裡,向林務申請購買的空照圖的電子檔,一張民國68年的空照圖,清晰可見一階階水梯田、池塘、山路、聚落。還記得嗎?雞母嶺是什麼時候陸續廢耕的,正是,因此,這張空照圖完全是以前的雞母嶺版圖。只是,現在變成森林。站在荒蕪的水梯田,看著空照圖根本比對不出來,哪裡是哪裡?看不出原來的面貌,360度都是樹木,完全看不出去,看不到海,仰頭看,只有小小一片天空,竟然連天都變得好小好小,我的天!我們兄弟身在何處呀!

再往前闖吧!印象中這裡是?比對空照圖,一樣看不出來現在在何處?我們迷路了,陷入「空間迷向」中,只能看到天。這下糟糕,回不了家的方向。對了,雞母嶺是座山,家就在下方,往下走或許能找到出路。果真,原來印象中的記憶完全不準。

要把已荒蕪水梯田上的雜樹,全部鋸除是不可能的。我們試圖在森林中找出一條具有代表性,且坡度較緩的路線,做為環繞山林田野一圈的山徑。

第4幕

找出路

常有人問「雞母嶺以前的產業是什麼?」,「沒有」直接回答。200多年來先祖移居到雞母嶺落腳以什麼為生?以前人種稻是生活所需,把扣除家裡要吃的稻穀,其餘的量賣給農會或糧商收購,一年賺不到幾十萬。可以說是產業嗎?我不認為是。以前到現在,雞母嶺哪有一個很典型的產業,充其量是為生活發展出來的謀生種植。如果,復原水梯田後依舊種稻,那註定走向消失,沒有找出一種可以謀生獲利的產業,現在與未來的雞母嶺要靠什麼為生?如何存活下來?

為解決一個「在未來找未知」的答案,每天都必需面臨無限挑戰與積極戰鬥,我們很辛勤工作,想辦法,尋找各種可能的方式,在未找到可行商業模式前,每次的活動創想,都是嘗試。

第5幕

我們的故事你來拍

曾有人說「水梯田既然已經成為次生林,就讓它回到最初的原始」,當我聽到這句話時,心在滴血,淚往肚吞,你知道嗎?那是我的家鄉,我們世代生活的地方,豈是一句外人角度隨口一出那麼簡單。

從2013年起3000個日子來,辛勤修復穀道、水圳、水梯田、池塘,只為延續雞母嶺地景生活美學與生活文化。若以2013年為起算第220年歷史,每延續1年加1,2022年已是第220+9年,我們不知道會+N年,但我們一直很努力。我們的故事,由你來敘述,用影片紀錄「雞母嶺的故事」。

資料來源:遇見雞母嶺

遇見雞母嶺臉書

守護極東-永續發展-三貂角文化發展協會

貢寮守護極東-永續發展2
貢寮守護極東-永續發展1

三貂角兩側的馬崗及卯澳聚落,保有許多古樸的石頭屋,是台灣本島濱海地區僅存的大規模石頭屋聚落。近年來,這裡面臨著都市開發、興建遊艇碼頭、土地被圈購而居民被迫遷等挑戰。

我們擔心失去居民的聚落會加速凋亡、失去在地特色、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地方無以創生。因此本協會的宗旨在於保存並發揚在地的人文與自然特色。讓在地居民與外來的夥伴共同努力經營,找出能讓地方永續經營及發展的方針。

三貂角有山、有海、有石頭屋。從廣闊的海灣往山上溯溪不到五百公尺,便能看見十層樓深的大岩壁包夾形成的V型峽谷。再加上海濱環境的化石、地形,使這裡成為極佳的地理與地質教室。從山上到海邊,豐富多樣的生態及物種;山羌、食蟹獴、岩鷺……

西部平原地帶不易見到的石頭屋、防浪牆,代表先民的智慧與在地文化。就地取材,胼手胝足打造的家園。

這裡曾有廣大梯田,從山谷綿延至海邊。如果有機會,我們希望將景觀恢復。

過去這裡以燈火引魚,曾有火號燈塔、也曾從事飛魚卵加工、燻製柴魚。

海男與海女的採集文化,在台灣已漸漸凋零。但在三貂角,還有許多海男及海女繼續著傳統的生活方式。這幾年,我們加緊腳步蒐集他們的故事與知識。希望能保存他們的記憶與智慧。

我們還邀請海女成為導覽員,希望讓他們不必辛苦下海也能維持生計、希望海洋資源能獲得喘息;更希望讓更多人認識三貂角,共同守護三貂角。

去年我們培訓了第一批海女助理導覽員,做為傳承的第一步。他們的使命不是學會採集海洋資源,而是協助保存並推廣文化,讓觀光可以有更豐富、更多元的體驗。

看似微小的三貂角,其實很大,山與海都是層層疊疊,累積許多歲月、蘊藏許多細節。因此,我們需要更多時間、更多人力一同投入,守護並經營三貂角,讓家鄉更美好。

資料來源:三貂角文化發展協會

守護極東-馬崗、卯澳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