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溪區

菁桐100創生工作站

瑞芳區

九份金礦博物館
猴硐礦工文史館
山城美館

菁桐100創生工作站-菁桐100創生團隊

平溪菁桐100創生工作站3
平溪菁桐100創生工作站2

「到菁桐,看菁桐,一起來復育菁桐!」

有感於「菁桐」地區的「菁桐樹」因早年採礦,現已寥寥無幾,以菁桐里長鄭賢良等首的「菁桐100創生團隊」宣布今年為「菁桐復育元年」,──「要把菁桐樹種回來!」,讓「菁桐坑」回復百年前菁桐滿山野的優美林相,讓菁桐「名符其實」,發展綠色生態及礦業記憶的特色DNA,讓菁桐成為永續旅遊及礦業文化旅遊目的地,帶動地方創生。

100年前平溪線鐵道是為了菁桐的煤礦而興建,平溪區也因而繁華,100年後的今天「菁桐復育」行動將帶來第二波的風華。

鄭賢良里長說早年「菁桐坑」以遍地菁桐而得名。100年前平溪線鐵道架設後,帶來了煤鄉的繁華,但礦業結束後,留下殘破的大地也造成菁桐樹的絕跡。在全球重視ESG及永續減碳的現在,他組建「菁桐100創生團隊」來發掘地方特色、發展永續旅遊,讓菁桐創生來帶動地方生機。

菁桐100創生團隊今年也將出版「<百年菁桐坑>平溪鐵道100周年之菁桐、白石、薯榔今昔」一書,將菁桐百年來的風華一一整理,講出更多在地的動人故事。

「菁桐100創生團隊」成員同時也是新北市觀光導遊協會總幹事林杉柏表示,菁桐樹樹型優美,是非常好的行道樹及林相景觀,今年底會在「菁桐樹苗種苗場」進行10000顆菁桐樹種子苗的復育計畫,非常歡迎各界贊助參與,並一起來當復育志工,近期也將開展許多「生態賞螢」及「淡蘭古道」遊程,讓大家深度了解菁桐的生態文化之美。

菁桐100工作站臉書

九份金礦博物館-曾譯嫻

瑞芳九份金礦博物館1
瑞芳九份金礦博物館4

台灣第一間以九份歷史為主題的金礦博物館,創立於民國81年,創辦人曾水池先生,家族三代皆是礦工,他從十四歲起就進入礦坑工作,長達三十餘年,退休之後憑藉著一己之力四處蒐集礦工文物創立博物館。博物館除了文物展覽外,還設有金礦教室、淘金體驗活動等,為認識九份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據點。

目前由金礦博物館第三代曾譯嫻經營,她雖然看著九份觀光崛起,但是看著開店做生意的大人們為了維持營運,幾乎都只能待在九份生活,她希望有著不同生活經驗而前往台北工作,但因為阿公過世,家族親友討論起博物館的未來,是該關館賣掉還是讓博物館繼續營運,讓她想起阿公生前曾跟她提過希望她未來能回來接手博物館的往事,雖然當時並不放在心上,但不希望阿公堅持這麼多年的博物館從此消失,礦工故事也就此失傳,因此她回到九份接手博物館。

正式接手博物館後,她才知道原來不只是開門賣票讓遊客進來參觀這麼簡單,雖然一年遊客人數曾高達900萬,但是遊客們來到九份卻只前往老街購買紀念品、吃完芋圓、草仔粿等在地美食後,天黑前就會下山離開,對於九份歷史與文化似乎不感興趣…

但她發現老街店家晚上7點左右就會陸續打烊,留宿的客人沒有地方可去,於是她與民宿合作辦起夜間導覽,帶著遊客散步於九份的小巷中,前往旅遊書上沒有的私房景點探索,生動活潑的解說這山城悠久的歷史沿革,讓遊客能認識九份的不同面向,希望能讓遊客與地方產生更深的連結,讓九份變成不只是來一次的觀光景點,而是以「文化」為旅遊目的造訪九份,進而創造出新的經濟支持模式,讓地區發展走向共好。

資料來源:九份金礦博物館

九份金礦博物館臉書

猴硐礦工文史館-猴硐礦工文史協會

瑞芳猴硐礦工文史館1
瑞芳猴硐礦工文史館2

瑞芳猴硐現在雖以「貓村」聞名,但早年產金又產煤,很難想像小小村莊曾住了快2萬人,繁華一時。猴硐的「瑞三本坑」更曾一度是全台產量最大的煤礦,佔全台產量七分之一左右。

從戰後至經濟開始起飛的年代,煤礦一直是重要的能源。火車跟發電需要燃煤,家家戶戶煮飯燒水需要燃煤,全台最多曾有幾百個礦坑,礦工用性命拚博一家的飽暖,換來台灣經濟的發展,卻也犧牲許多性命並賠上一輩子的健康。

「新北市礦業退休人員交流協會」的周朝南、林正福、柯茂琳、毛振飛、潘延能等老礦工,當年曾在礦坑工作,吸入採礦的粉塵,長年受「矽肺病」所苦,只要爬個樓梯就喘不過氣。

但雖然已屆退休養生之齡,幾位礦工老友卻心心念念台灣沒有真正紀錄礦工生活的文史館,身邊老友也一個個淍零,幾個人於是捐出每個月老人年金3500 元,以及為數不多的積蓄,「自力打造、自行展示、自己解說」屬於老礦工的礦業記憶,同時也是為了紀念死於採礦事故的好友不幸,盼能將他們的故事流傳下來。

他們將瑞三本坑旁的破舊閒置房舍一步步整修,將早年小心保存的礦業史料妥善陳列,成立「猴硐礦工文史協會」及「猴硐礦工文史館」。遊客只要一來到,就會有幾位親切和善的老礦工大哥大姊來跟你導覽。

從二年前面對觀光客就害羞訕訕的不善言詞,到現在任一人導覽都能侃侃而談,讓遊客時而大笑、時而感動,除了精彩解說,他們身上還帶有歷經滄桑後樂天知命的幽默感,讓來聽過的遊客都回味再三。

這些年近八十的老礦工們並未停下腳步。還開發了「老礦工記憶漫遊」活動。從猴硐火車站出發,經「願景館- 運煤橋- 猴碉坑- 瑞三礦業大樓- 王醫師診所- 礦工宿舍- 美援厝- 馬坑- 復興坑- 猴碉礦工文史館」,一路上除了路經本坑、猴硐坑、新坑、復興坑等重要採煤坑口,也探訪了當年懸壺濟世讓猴碉人感念的王醫師故居,廢土及煤渣推成的捨石山,接受美援而蓋成的美援厝,窄小無法想像的礦工宿舍,礦場所長宿舍及千金女兒的現身說法,使用馬匹搬運煤炭的馬坑,公視台語大戲<苦力>的拍片主場景…….,帶遊客漫遊整個猴礦礦業聚落,並持續整理開發新的礦業記憶路徑。

此外,他們還自力出版「礦工歲月一甲子」、「黑暗的世界:猴硐礦工回憶錄」,自己口述歷史,記錄自己的故事,將珍貴的文字及圖片留存下來。這些礦工大哥大姊本身是非常珍貴的「#文化財」,也是瑞芳最美的人文風景。

猴硐礦工文史館臉書

山城美館-林正文(阿諾)

瑞芳山城美館2
瑞芳山城美館1

水湳洞過往曾因鑛業興盛而繁華一時,但民國76年位於水湳洞的「臺灣金屬鑛業公司」結束營運,水湳洞近百年的鑛業時代隨之結束,原本人來人往的山城,一夕之間人去樓空,空蕩蕩的街道上只看見閒晃的小貓,和來送信的郵差。

林正文(大家都叫他阿諾)在這種荒寂的情況下,回到父母的故鄉水湳洞,與世無爭的陰陽海和基隆山,春天的平流霧和秋天的芒花,撫慰著阿諾忙於工作的心靈。「如果要形容水湳洞的美,那就是一份難以訴說的『惦靜』。」不是安靜也不是寧靜,而是能夠沉澱心靈的「惦靜」。

回到水湳洞之後,阿諾和一群藝術家朋友成立了「山城美館」,在美館裡展示自己的藝術作品,平常日休息在家創作,假日則開門待客,過著真實閒雲野鶴的藝術家快意人生。雖然偶而有好心的鄰居阿嬤,擔心的探問:「安捏甘安生活?」但這群藝術家還是對這樣的生活甘之如飴。

後來新北巿政府要整修山城鑛業遺留下來的建築物「第一戲院」與「鑛工食堂」,這群藝術家們擔心政府的改造過於激烈,於是一起參與改變,這群藝術家的生活也隨之改變,打開了大門進入了社區,原本周休五日的生活,變成了只休周一。

十餘年過去,鄰居阿嬤沒想到這群藝術家真的就這樣在水湳洞好好的生活了下來,而且發揮了影響力,山城美館一年舉辦至少五檔展覽,再加上音樂表演和手作課程,累積已經在水湳洞舉辦超過百場的藝文活動,水湳洞沒有便利商店,卻有足以滋養心靈的美術館。

阿諾做為山城美館的靈魂人物,不只策畫藝文展演活動,也帶領年輕學子了解水湳洞,更設計走讀導覽遊程,帶引來到水湳洞的遊客,不只能夠欣賞絶美的四季山海景色,也聆聽過住的鑛業人文歷史,以及庶民的生活記憶。

山城美館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