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地方創生工作者資料庫

大山北月
大口吃米
竹冶文化設計有限公司
無負擔農場
玩印工作室
自家食源地
木酢達人

大山北月-莊凱詠

大山北月1
大山北月4

大山北月前身為廢棄小學,活用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豐鄉國小舊址策劃各項活動與空間策展,採用鄉村食材、整合在地資源,藉以活絡當地人文及農業生態。獲選為Taipei Walker全台60家景觀好店、綠色餐飲指南 Green Dining Guide。並以大山背特有橘子做創新開發數十種產品如柑橘果乾、果醬、啤酒、醬油、大福、禮盒,甚至是全世界獨有的柑橘香腸,也在2022年成立大山背柑橘博物館,期望創造柑橘的一百種可能。大山北月沿著「新竹台三線的策展人」以及「回歸學校的初衷」這兩條軸線做發展,努力讓在地的美好讓更多人看見,邀請你們上山一趟,感受山林的美好、自然的生態、農村的活力、在地的美味、廢校的創新、地方的創生,回到小時候,找回最單純、最真誠、最勇敢的自己。

大山北月臉書
大山北月官網

協辦單位中華教科文創新發展協會推薦

大口吃米

近20年來,國人每人每年米食用量下降到40公斤左右,也造成臺灣稻米生產過剩的危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農糧署多年來一直在鼓勵農民轉種其它作物,其中「高粱」也是一個選項。 2020年投入農業兩年多的許毓姍說服劉政育種植高粱,選擇糯性較高的「豐糯2號」高粱來種植,因為新竹風大是在地特色,所以這個品種平均株高較低,抗風、抗倒伏性佳,且適合機械採收,照顧起來也比稻子輕鬆不少,但收成時卻遇上了大麻煩,就是完全不知道如何料裡,甚至不知道要賣給誰。

還好夫妻倆並沒有放棄,決定找酒廠合作,幾經波折後,終於找到在2015年,以精釀中式白酒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釀造蒸餾酒類大賽中,獲得世界酒類評鑑3面特等金牌獎、9面金牌獎及1面銀牌獎殊榮,創下臺灣釀酒史上至今最佳的國際參賽記錄的「舜堂酒業」合作,做出「58度高粱酒」。除了單飲外,擅長廚藝的許毓姍還做成「高粱肉臊」,成了親朋好友來到這裡都會指定的料理之一。

為了推廣高粱讓更多人認識,點子超多的許毓姍也設計出一套特色體驗活動,帶著參與的學員下田採收高粱,運用蒸熟的高粱與糯米,放入缽中搗成高粱麻糬,裹上花生粉、芝麻粉、糖粉或是黑豆粉搭配,學員透過活動與品嘗的過程,實際感受著高粱獨特之處,而且高粱一年四季都能生長,因此能夠跨越季節限制,讓他們擁有完整的365天宣傳期,一年到頭都能讓事先預約的人完整體驗。

想要親身體驗一條龍的農村活動,建議空出2到4個小時的時間待在這裡,跟著劉政育夫妻倆,從農業機具的認識,到下田插秧或收割,再走進廚房為自己做頓飯,或是做祝繩扭轉出幸福,都能讓自己從繁忙的現代步調裡放慢下來,體驗鄉間的緩慢與自在,還有從產地到餐桌的實在感。

資料來源:新竹縣交通旅遊處
大口吃米臉書

竹冶文化設計有限公司

是專營「鄉村規劃」的設計公司,深耕新竹縣關西鎮已邁向第十年。

透過地方創舊的方式,持續進行「未來鄉村」造村實踐計畫,承襲客庄原有的自然環境、產業技術、聚落保存 、文化資源,利用現代化的美學設計、智慧科技、能源技術、商業模式,轉化成能滿足當代與未來世代之需求、公平與永續發展的聚落新生活型態,期望透過關西小鎮的實驗,推展台三線沿線鄉鎮之鄉村轉型發展。

資料來源:竹冶文化設計有限公司
竹冶設計臉書

主辦單位 新竹縣政府行政處推薦

無負擔農場

友善大地,堅持有機:沿著台三線前行,穿梭樸實的農村景觀,這裡的節奏慢了都市好幾拍,路上的人、車不多,偶而會出現幾隻貓或狗,豪邁慵懶的躺在路中央,空氣中總是隱約瀰漫著清新的大自然香氣,讓身體和心情都愉悅了起來。這裡是以「東方美人茶」聞名全台的峨眉鄉,峨眉鄉的人口組成以客家族群為主,同時也是全國客家人比例第三高的鄉鎮,更是新竹縣之最,客家人比例佔全鄉人口約95%,是個不折不扣的客家庄。峨眉鄉目前也面臨到人口逐年減少的問題,由於工作機會不多,青壯年人口都往都市去打拼,但在峨眉的無負擔農場卻有青年願意返鄉接手家中農事。

就是要做有機農場 堅持不用藥:無負擔農場坐落於峨眉鄉湖光村這質樸的地方,於2010年正式轉型有機耕作,是一座從農田、生態、飲食,都以一貫堅持打造有機、永續自然生態經營的天然農場。農場的主要產物是台中秈十號鴨間稻,農場主人是新竹縣無負擔農村生活產業發展協會劉盛展理事長,目前與妻子及孩子共同經營有機稻作與鴨隻養殖事業。全家人共同的理念,就是相信生產的東西品質只要夠好一定有消費者願意買單,不只要大家真正從吃開始不負擔,也期望透過農場提供的大自然環境,讓心靈也不負擔。

返回故鄉峨眉 長時間耕耘:原本從事貨運事業的劉盛展,發現自己務農的父親因為噴灑農藥、除草劑,而導致身體不適健康出問題,令他十分憂心,便毅然決然辭去工作回到故鄉峨眉接手父親事業,身為二代的自己決定不再依循父親種植慣行稻作,改以有機農業再出發,開始種植古人的智慧結晶「鴨間稻」。鴨間稻是利用鴨子本身的習性,來幫助稻田除蟲及福壽螺,且鴨群在稻子間距之中划水亦可抑制雜草的生長。
農場裡上百隻的鴨群可是劉盛展一家人最重要的好夥伴,使他們在耕作期間可以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等化學藥物,便能豐收健康無毒的有機稻米。

共同攜手 共好地方與社區:劉盛展除了專注於自己的有機事業外︐也不定期開設課程,教導更多人培養基本的農產品生產技能、推廣傳統知識及飲食文化,也在社區內設立長者照護中心,推行長者共食,讓社區的長者們能夠藉由共同吃飯及每週的固定課程聚在一起,得到與人之間的接觸、互動機會,更能以健康、正確的方式品味在地食材。農場也都定期會有老農、青農聚會交流活動,將各自面臨到的問題提出後一起討論,或是分享資訊。

青年返鄉 做快樂事: 劉盛展的兒子劉奕,也跟隨了阿公及爸爸的腳步,成為家中第三代農民。劉盛展認為,孩子到大都市去打拼,收入雖然較高,但隨之而來的壓力卻不是孩子想要的,那倒不如回到家鄉開開心心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劉奕也非常認同父親的理念,他非常關心台灣農村發展,認為農村不只需要生產者,還需要搭配不同專業,創造無限可能。近期也積極參與農業相關大大小小活動,讓他看到農村新契機,透過不同農業工作者的想法交流,能夠給陳舊現況帶來些許撞擊,創造改變的機會。
青年返鄉之後除了接手農事外,教育及文化傳承也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因此無負擔農場從小學、國中、高中到大學,都有過食農教學合作。
農場也開始進行遊程統整規劃,希望讓來到農場的客人都能有別於其他場域的深度體驗,也能看見農村的現況、農法堅持背後對土地的心意以及對文化傳承的使命。

客家文化 發揚光大:無負擔農場已在地耕耘多年,除了有機耕作外,也積極推廣生態、友善以及歷史文化保存等議題,目前規劃以傳統客家泥磚屋作為農產品展售的場域,立志將客家文化透過實體展示及展售方式,直接推廣給民眾,展現客家精神。
劉盛展認為地方創生就是組織社區民眾,期待透過生態永續與社區串聯建立更大的能量,讓參與的夥伴有合理的收獲,也讓農場結合不同領域的學習場域,有更多的潛力及不同寓教於樂的玩法可以被看見,讓更多人認識峨眉。

資料來源:新竹縣政府行政處
無負擔農場臉書

主辦單位 新竹縣政府行政處推薦

玩印工作室

傳承,轉型再出發: 在大樓林立的竹北市,距離熙熙攘攘的新竹高鐵站500公尺處,有一大片無邊水稻田,站在犁頭山上往下望,能看到因風吹拂而搖曳的稻田,一波一波掀起陣陣的稻浪,這裡是竹北市少數的客家農村聚落,是一處靠山無海卻被命名為東海的地方。竹北東海的稻田沿著竹22縣道一路到芎林上山,蜿蜒於稻田與客家聚落中,隨著春夏秋冬的時序變化,春天可見綠油油的稻田、夏天則是金黃的稻浪,到秋冬栽培不同的作物或是播撒花卉綠肥種子,讓東海的稻田成為迷人的花海,現在的竹22縣道已經是一處都市人運動健身、慢跑、騎腳踏車的好去處,能讓人心情愉快平靜,而玩印工作室就位於這個區域內。

絹印產業 陷入經營困境: 玩印工作室距離新竹高鐵站步行僅十至十五分鐘就能抵達,工作室是一間舊工廠所改造,工廠的空間原本是周暐恆的父親,以前經營鞋子加工廠所留下的,由於當時工廠外移至印尼,父親因此要將此空間對外出租。
周暐恆從父親那聽到老家的工廠要出租後,一同前去整理現場,並協助出租,但當周暐恆來到被鄉間田野簇擁的東海,他心中揚起了是否該在這裡做些甚麼的心情。

家中傳產外移 決定接棒復甦: 周暐恆原本在新竹科學園區擔任工程師,雖然外人看來他是個百萬年薪的科技新貴,但大家看不見的卻是他日夜顛倒的疲憊生活,除了作息與家人不同外,睡眠品質也不佳,朋友甚至都斷了線,回憶起在大學時期的社團活動,他很喜歡那時候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氛圍,但上班後這樣的時間逐漸消失。
他發現在自己熟悉工作之後,每一天就是面對機台,面對業績,步調很快且毫無生活感,日復一日的重複,這樣高壓生活,即便高薪,亦愈覺得鬱悶、枯燥,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方式。再想想家中的舊工廠,不自覺的有了尋根的想法,加上自己也很喜歡竹北水田農地的環境,認為三十歲之後應該去尋找自己所適合、理想的生活,如果失敗的話,頂多就再回來當工程師,於是就這麼拾起了家族絹印的交接棒,給予了自己一個機會。

絹印大改革 客製化看見商機: 早期台灣絹印產業曾有一段風光時代,一窩蜂的人開設工廠,做著各種不同的絹印,但20年前,台灣產業外移、自動化設備興起,卻因工業化的機械取代了耗時費力的人力,讓以人力代工為主的絹印被迫收場。
但周暐恆始終認為,高科技是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人們會需要有溫度的東西,而「絹印」加入了「溫度」還是可以創造無限可能,於是他向熟知絹印的舅舅,學習了一整年的技術後,又認為傳統代工並不是自己想要發展的方向,應該是要把絹印技術轉換成「教學」及「分享」,由於現代人總追求與眾不同、高質感及獨特性,想要凸顯自己的特色,甚至是創作出自己的品牌,客製化的需求量十分的高,於是周暐恆將舅舅純代工的傳統經營模式,改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新經營方式,在2013年正式創立了玩印工作室,開啟他的創業人生。

將環境融入絹印 創造在地特色: 在玩印工作室裡有個東海田中環境色票,是透過周邊大自然環境、季節變化等,用心感受在地生活所挑選出來,再使用在地元素命名,最後歸納整理出10個系列,共36個環境色及8個特殊色,甚至還配上它們所專屬的手繪插圖,讓人一眼就可記住這個顏色,最重要的是,這些顏色都是獨一無二專屬東海,在外面可是買不到的。
玩印工作室目前在地耕耘第9個年頭了,不只在客製化的方面擴展商機,利用市集的互動推廣絹印,製作教學課程,在社區、學校、各式企業活動,甚至是美術館及各大展覽等,都可以看見玩印工作室的身影,用最直接的方式讓絹印走進大家的生活裡。
接下來玩印工作室期待將自己過去的經驗,分享給更多願意返鄉的年輕人,目前已經辦理過三次的地方共識分享活動,跟在地的青年一起互動交流,思考地方的未來,周暐恆也持續透過地方創生相關計畫來爭取政府資源,串連周邊具潛力特色的事業單位,希望能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給願意回來東海的年輕人,以「東海不靠海,但有浪」的想法,發展出屬於東海的地方未來。

資料來源:新竹縣政府行政處
玩印臉書

主辦單位 新竹縣政府行政處推薦

自家食源地

品牌建立,創造返鄉工作機會:自家食源地位於芎林鄉華龍村鹿寮坑,鹿寮坑是新竹地區非常知名的賞油桐花勝地,相傳以前原住民狩獵梅花鹿時,在此搭建鹿寮,因而得名。鹿寮坑地處飛鳳山丘陵,兩側高、中間低的山谷地形中,保有了豐富的生態系,自然環境優美。黃家祖先們於此開墾,丘陵地區才慢慢有了不同的樣貌,早年種植茶葉,因為要聘請採茶工人,故在山邊蓋起了紅磚瓦頂的「黃家伙房屋」三合院,自此開始黃家人在這邊落戶,目前以種植蔬菜、柑橘、養雞等傳統農活為主,這些持續進行的客家農業生活,也就是自家食源地構想的原點。

想要努力 找回小時候的記憶:自家食源地計畫目前是專案經理黃政權先生在經營,黃政權在台北工作多年,一直很想要帶著妻小回到家鄉生活,比起在大台北都市生活,更希望可以讓孩子從小就與在地深刻連結。
在地華龍社區發展協會詹榮妹前理事長也提到早期看著阿婆、媽媽製作米食點心,自己在旁邊學習,但現在這技術越來越少人會,也擔心後代子孫們再也吃不到這傳統經典的味道了。
黃政權思考著,隨著工商業的發展,當代生活越來越精緻,大眾在五光十色的社會中追求便利、舒適的高品質生活,同時夾帶著許多的潛伏危機,例如食品安全、生態永續、環境保育等問題。再來是在地資源問題,黃政權做了文史調查後,發現鹿寮坑現有文化特色很多,例如以前這邊有鹿,是否可以再把鹿養回來?是否能創造話題產生地方連結?甚至是結合大家的力量一起做這些事?是否有機會連結故事後做出特色?畢竟沒有經濟效益,年輕人真的回不來。

返鄉工作 需要一個契機:為了避免這些問題影響未來的生活環境,於是開始了自家食源地的計畫想法,幾年前一個契機下,黃政權加入社規師後開始執行,除社規師外也開始辦理青少年成長營,希望可以將人帶進來後,結合在地長輩一起做事,黃政權認為長輩們一輩子都在辛勤勞累的務農,希望將砌石、竹編、耕作這些長輩們最熟悉、最拿手且快失傳的事情,交給青少年們,由長輩們當老師,教導青少年們學習,除了能讓青少年們了解客家知識外,也讓長輩們有事做並且得到成就感。
詹榮妹也意識到自己年紀越來越大了,所以非常重視米食文化的推廣、傳承,雖然現在平時會在社區大學教學米食,外地遊客來的時候會在桐花季、廟會進行推廣,但還是期待未來能夠與自家食源地一起發展,創造出一套完整遊程,一起把在地客家米食文化推廣出去。

以健康出發 盼與土地共好:這些事情黃政權操作一段時間後,始終還在思考是否能有更多的機會讓自己及更多人可以回家鄉發展?於是,自家食源地以純樸典型的客家農村生活就此誕生了。
自家食源地的根本是以人的居住健康為出發,黃政權期望能與生活的土地達成互利共好的關係,其實自家食源地的周邊還有自然工法的砌石梯田、環境信託及其他有機農園等,腳下踏著的土地是大家共同維護的目標,再搭配後有靠山、前有溪流,春天播種踏青、夏天抓蝦賞螢、秋天收穫醃菜、冬天採橘團圓,一年四季體驗豐富。
除此之外再結合客家米食的DIY體驗活動課程,不論是粢粑、紅粄還是艾草菜包,都相當具有代表性,以健康無毒出發並能與周邊的生態達成平衡,講求綠色耕種、自然工法、環境永續的精神。
回想起剛開始著手籌辦自家食源地也是不容易,從零開始的網路經營腳步雖然慢,但懷抱初心,卻每一步都走的踏實,也因為堅持綠色耕種環境才能永續,從溪流中的沼蝦(過山蝦),馬口魚(山蓮仔)到夏季的螢火蟲都是生態友善的指標,幸運的話還有機會看到保育類 - 穿山甲的蹤跡︒

建立獨有品牌 重新認識在地:經過幾年的經營,回頭的客人或是拉著朋友一起來的都有,希望每一位來到自家食源地的體驗者是有所收穫的回去,可以跟朋友分享不一樣的生活體驗,而非一成不變遊覽車消費的型態。黃政權認為「創生」本意說的是「人文、地景、產業」三者合一,也就是希望地方能結合地理特色及人文風情,而自家食源地也是將客庄的人文歷史結合周邊的生態環境與有機產業作為發展。
目前除了持續推動自家食源地,將健康無毒、環境永續的觀念帶給大眾外,也開始著手地方創生的相關計畫,以品牌的角度建立客庄意象,從自家食源地到鹿寮坑,再從鹿寮坑到整個芎林鄉,如何與其他客庄農村有所分別,特色又在哪裡,這是黃政權所要探討的問題,但肯定不變的是以在地文化所發展出的東西,才能實實的扣緊每一位鄉民,也才有所共鳴,得到地方的認同與凝聚全鄉的意志才是成功的客庄品牌,再由品牌意象延伸到軟硬體的升級,並拓展到食、衣、住、行、育、樂等層面,完成整體品牌的建構,成為永續鄉村。

資料來源:新竹縣政府行政處
自家食源地臉書

主辦單位 新竹縣政府行政處推薦

木酢達人

「REWOOD循環經濟」轉化修枝成為木作、生物炭與木醋液。成立木育教室傳承教育匠人;回收餘料製成各式生物碳;為敏感肌創作自然無毒木醋洗劑!

2021年,為台灣林業生態系打造剩餘資材再利用之新創團隊。木酢達人以充滿行動力與創造力的團隊,將過往台灣不起眼的校樹及路樹修枝回收並妥適再應用,且成功鏈結起七個不同產業型態的三十家企業參與共構創新產品,創造精彩的REWOOD國產材、生物炭及木酢達人等一系列森林生活風格產品。

2021年開始,木酢達人也積極朝向綠建材發展,提供建築師、設計師之可追溯及安全便利使用之原木材料及各種生物炭材,期待成為建築装修工程的新概念與新倡議–用森林循環打造生活風格。

資料來源:新竹縣政府行政處
木酢達人臉書
木酢達人官網

主辦單位 新竹縣政府行政處推薦